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难题和关键问题。发展好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改革体制机制 激活应用研发
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重短期结果、轻长期发展等现象。这不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科学开放的人才生态体系。让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充分活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进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构建起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部门壁垒、产业壁垒和区域壁垒,聚合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学科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形成跨领域、跨地区、跨行业的协同攻关态势。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
形成自主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向用人主体放权,充分发挥战略科技力量的自主权,鼓励用人单位“高薪聘高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扩大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收益自主权。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允许人才根据绩效参与项目收益分配和期权奖励,从而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
形成导向鲜明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松绑,“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推行人才在高校等事业单位和科技园区“双落户”制度,用好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立足自立自强 强化创新支撑
当前,我国在一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受制于人,这意味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自立自强根本要求。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大力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比如,高校要把创新理念及要求贯穿教育各阶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改为以培养自主学习、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交叉型”学科专业课程新生态,鼓励跨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多领域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观念,打好“科技+人才+金融”组合拳。把科技创新摆在财政投入的突出位置,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比如,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等灵活融资方式,推出“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形成规范高效的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有关部门也可主动“牵线搭桥”,鼓励有“才”企业在金融机构享受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低利率的信誉贷款,以解决资金短缺之难,从而为创新型人才进一步从事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聚焦成果转化 完善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当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的现象,需落实“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理念,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市场交易。通过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推进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方式,形成成果产权对创新型人才的长期激励,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型人才的获得感。针对科研“伪需求”导致成果转化难的“顽症”,要从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出发,支持建立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研发合作支持机制,拓展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体系,以更多科技企业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供给,营造人才友好型环境。贯彻“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创新型人才的成果和权益。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服务“一卡集成”、人才需求“一窗受理”,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高层次人才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让“科技帅才”得到充分支持,让顶尖的“智力”尽早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相关部门对创新型人才要鼓励创新,也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奋进新征程,唯有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才能将强大的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人才动能,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