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历史定位。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
第一次是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是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是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十八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并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二、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新拓展。
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江泽民: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拓展为“四位一体”。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特别是报告提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转变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的关键抉择。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六、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新思路。
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正式写进党的报告,是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十八大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重大理论创新。
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八、对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作出新表述。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九、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新部署。
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
报告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等。
十、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
一是:
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主线表述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十八大:“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二是:
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学习型政党.
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
三是提出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四是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五是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另: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十八大召开,确认了我国未来5年调控和重点工作,从大的方面看需要关注以下几大亮点: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报告指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初次分配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公平。
5、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注重农村和民族医药事业。此次报告提出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并加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6、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将纳入考核体系。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7、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8、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缩减领导职数。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9、国有资本投向更多领域,民间资本参与公平竞争。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与此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使之同等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