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热能与环境工程系,1996年5月更名为城市建设系,2004年6月更名为城市建设学院,2016年8月更名为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已走过40年的历程。 学院目前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原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于1985年招收第一批专科生,198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1985年招收第一批专科生,1988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环境工程于199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2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市政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市政工程(含给排水)和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空调)2个专业学位领域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环境工程1个专业学位领域。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博士(后)学位47人、硕士学位26 人,正高职13人、副高职21人。形成了一支职称与学历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教学科研队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结构等方面在省内同类学科高校中具有较大优势。学院教师中,有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3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燕赵英才A类人才1人、河北省“冀青之星”5人、河北省冀青之星标兵1人、入选河北省高校骨干辅导员人才库1人。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围绕“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兴院”发展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特色发展全过程。学院党委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党委、研究生党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 近年来,学院承担教研项目、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11篇,获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1个,建设河北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河北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名师金课1门,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省级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或副主编教材20部。 学院拥有河北省大气污染成因与影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暖通空调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城市健康水系统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大气与健康科普示范基地等省级平台,可以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有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46个,校内管道工程实习实训基地1个,可满足学生培养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学院秉承“立足河北、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方针,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等20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项,授权专利66项。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地源热泵技术、建筑节能、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饮用水处理与安全保障、污(废)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流域水环境改善及大气污染成因与影响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学院秉承“崇德尚善,精工铸新”的校训,积极鼓励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近三年,我院学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1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学科竞赛中共获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73项,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全国人工环境学科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二、三等奖,全国高校BIM应用毕业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以及“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一、二、三等奖等。 学院现有本科生1289人,研究生272人,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0000余人,硕士生600余人,已有众多杰出校友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好评。 |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极路19号 邮政编码:056038 电话:0310-3968756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3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